恐艾症源於無知 預防恐艾

本文已影響1.63W人 

恐艾症源於無知 預防恐艾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對於預防和抗擊艾滋病、降低這一流行性疾病的衝擊而言,世界範圍內的與艾滋病相關聯的羞辱(stigma)與歧視(discrimination),無疑是其走向成功的最大威脅。在艾滋病流行已成現實的情況下,人們應該學會以理性和積極的方式與艾滋病共存。

恐慌源於無知

艾滋病病例往往引起人們的恐慌。究其原因,“無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無知”一詞在這裏並不是貶義的,它指的是對某種事物缺少了解的一種狀態。雖然通過所謂的“雞尾酒療法”,讓病人服用幾種組合起來的藥物,可以極大地延長患者的壽命,但到現在爲止,人類還沒有找到治癒艾滋病的辦法,預防性疫苗更是遙遙無期。

艾滋病和隨之而來的挑戰,對於人類社會而言,依然屬於未知的探索領域。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普通人對於艾滋病抱有巨大的“恐懼感”了,這和蠻荒時代人類對於各種未知的自然現象做出的各種極端行爲一樣,比如,用活人祭天來求雨、用巫師來“通靈”以期“領會”上天的旨意,實際上都是深藏在人類本能的保護性反應。

這種全稱爲“獲得性免疫缺損綜合症”的疾病(AIDS),表現爲人類在感染HIV(人類免疫缺損病毒)後,經過一段時期後導致免疫系統的崩潰。HIV的傳播途徑是有限的,但是,在缺乏知識普及的地方,人們往往會對於其傳播方式抱有誤解。央視最近在上海街頭做的一個隨機調查表明,大多數受訪民衆依然認爲艾滋病病毒可以通過蚊蟲的叮咬傳播。

當普通民衆對於艾滋病的瞭解依然有諸多誤會或者說“無知”的情況下,很難想象人們會對於坐在同一餐桌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辦公桌對面的感染者同事保持一顆“平常心”,污名化和歧視也就隨之而產生。

所謂污名化(stigma),可以被理解爲一種社會控制的工具,被社會的主流用來作爲邊緣化和排除那些被標記爲社會中“不受歡迎”的羣體的工具;而歧視(discrimination)則是利用污名化的概念,在一個既定的社會中,將應該平等的人們區別對待。污名化是一種“社會信仰”,歧視則是這種信仰在行爲上的具體表現。

污名化和歧視的影響範圍是廣泛的,它不僅使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被邊緣化,也使得邊緣人羣變得更加弱勢而成爲容易受到艾滋病傷害的羣體。這些人羣包括了男男性行爲者(MSM)、性工作者(SW)、共用針具的吸毒者(IDU)、監獄中的犯人以及婦女和女童等。他們在不同的社會中都或多或少地遭遇歧視和邊緣化,或者成爲國家機器壓製和打擊的對象,或者利益和聲音因其社會地位的低下而被忽略或者被遺忘,從而更容易成爲疾病侵噬的目標。研究表明,上述邊緣人羣的艾滋病感染率在全球範圍內都大大高於一般人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爲其生理與社會地位的雙重弱勢。

如何預防恐艾?

①向病人傳輸正確的性知識,包括性的解削。

②病人應至專科醫院就診,不要隱瞞病情。

③對於過分緊張焦慮的病人可服用少量鎮靜劑。

④病人應轉移注意力,將精力投入學習和工作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