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心血管的預防保健知識

本文已影響2.07W人 

瞭解心血管的預防保健知識

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高達18.8%,有患者1.6億,但知曉率只30.2%,治療率僅20%,控制率低至6.1%。通常所說的高血壓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壓是引起各種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險因素,平均動脈壓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險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壓治療可以顯著減少高血壓併發症的發生,收縮壓下降10~12mmHg或舒張壓下降5~6mmHg,即能減少42%的中風率和20~25%的冠心病發病率。肥胖、菸酒、攝鹽過多、缺乏活動、心理緊張等是導致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調整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延緩其發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調整還是藥物治療的重要基礎。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調整可概括爲“均衡膳食,戒菸限酒,適當運動,心胸開朗,生活規律,正規用藥”,也可稱之爲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訣方針”。

一、戒菸限酒

1.限制飲酒:高血壓應戒酒,因飲酒可降低降壓藥物的藥效。男性如飲酒應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兩),女性10~15克/天(半兩)。

2.徹底戒菸:大量的醫學研究表明,吸菸與許多疾病的發生有關,如肺癌、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等。簡言之,吸菸百害無一益,因此應立即徹底戒菸。

二、適當運動

運動有助於保持理想體重,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抵抗力,還有助於降低血壓。不過,應注意做有氧運動,不覺辛苦爲度,如每天30~45分鐘的慢跑,每週數天。從保健角度看,缺氧運動對身體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運動。

三、心胸開朗

樂觀能提高人羣自我防病能力。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微妙而複雜,易使人們經常處於不良的心境狀態,而導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發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應奮鬥,但不要太在意成敗,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來對待成敗。#p#副標題#e#

四、正規用藥

如果已經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均應專科正規治療。千萬不要盲目相信廣告,千萬不要只吃中成藥就了事,千萬不要亂投“遊醫”,否則吃虧的是自己!要相信科學!不相信科學是最可憐的“無知”,是最大的“可悲”。

服藥應規律和堅持,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阿斯匹林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藥物,應提倡廣泛使用。患有冠心病者應隨身攜帶硝酸甘油,以備心絞痛發作時含服。前胸壓榨樣疼痛20分鐘不緩解者應立即到醫院心血管科就診,以防急性心肌梗死延誤治療。

五、生活規律

保持規律的生活是機體保持健康的基本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飲食規律和睡眠規律。吃飯有一餐沒一餐,一餐飽一餐餓,經常熬夜熬通宵,接着連睡一兩天,這樣生活的人不患病纔怪!工作和生活作息時間儘可能規律,有午睡習慣者如有條件最好適當午休。

六、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就是要求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量,控制總熱量,增加體力活動,減少食鹽攝入量。

1.減少鈉鹽:成人每天5~6克鈉鹽即可滿足正常需要。注意減少烹調用鹽,少用醬油,少吃鹹菜及鹽醃食品。也可用低鈉鹽、健康保健鹽。“限鹽”就是要求每日鈉鹽攝入量在6~8克以下。

研究表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適度限制鈉鹽攝入(每日攝入鈉鹽由200mmol即4600mg減至100mmol即2300mg)能使收縮壓降低約5mmHg,舒張壓降低約2~3mmHg。即便在使用降壓藥物時,限制鈉鹽攝入通常也能加強藥物的作用。

2.吃多少?一般吃七或八成飽爲宜。每日三餐均衡,不可一餐過飽,一餐不足,尤其要注意早餐不可不吃,晚餐不可過飽。最好使體重指數(簡稱爲BMI,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體重和身高的單位分別爲公斤和米)保持在20~24。

總熱量要合理分配,大概脂肪佔25%,蛋白質佔20%,碳水化合物佔55%。如果原來超重或肥胖,則應減重。減少熱卡、膳食平衡、增加運動,都有助於減輕體重。減輕體重能降低血壓,同時還能改善血糖和血脂。體重每減輕1kg,能使平均動脈壓降低約1mmHg。依據當前的研究結果,控制體重對輕、中度的高血壓有效。部分食慾抑制劑可能使血壓升高,因此使用這些藥物來“減肥”時必須特別小心。>>>推薦閱讀:長期服用避孕藥可引發腦血栓

3.吃什麼?主食米麪之外,適當搭配雜糧及豆類。

①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飲含糖飲料。

②注意補充鉀和鈣:含鉀和鈣較多的日常食品有綠葉菜、鮮奶、豆類製品、花生、核桃仁。

③減少膳食脂肪,補充適量優質蛋白質:少吃或不吃肥肉,可吃瘦肉、禽類、魚類;少吃動物內臟(肝、腎、腦等);奶製品不限,雞蛋1天1個沒問題,如果有高膽固醇血癥,最好少吃蛋黃。“限脂”就是要求總脂<總熱量的30%,飽和脂肪<10%。

總之,心血管保健措施有益於自己的身體,具體的方法是改變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最好從幼年就開始,長期保持。保健重在理解,貴在堅持,不是搞一陣子而是搞一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