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父母:寵物能替代孩子?

本文已影響3.07W人 

 

年輕父母:寵物能替代孩子?

 

單身人士、丁克家庭養只狗,真能填補沒有孩子的空白嗎?寵物與主人之間,複雜的關係不止一層。

“我們家每天第一個起牀的都是‘寶兒’,然後它就不讓別人睡了。不是舔我們的臉,就是直接叼着被子往牀底下拽……”每當提到寶貝兒子——一隻兩歲半的美國可卡——張欣夫妻這對“狗爸”、“狗媽”就總是滔滔不絕,講個沒完。

“寶兒”就是張欣夫妻的“孩子”。他們倆每天給“寶兒”穿衣做飯,一起散步,一起玩,逢年過節還爲它準備禮物。特別是到了晚上,一家三口洗完澡 後就睡在同一張牀上。這在沒養過寵物的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張欣卻說:“沒有孩子的生活難免有點無聊。以前,我們互相把對方當孩子養,現在有了‘寶 兒’,就疼它好了。”

養孩子,還是養條狗?

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如今不管是基於小範圍的日常經驗,還是大規模的調查數據,有能力有勇氣的年輕母親已經越來越少見了。以至於,當我們遇到一個 25歲以下帶小孩的城市女性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在心生佩服之餘,報以同情與惋惜。畢竟,對於大多數中國職業女性來說,養育孩子的時間,同時也是她們職場中最黃金的時間。

剛剛過了31歲生日的付新麗,在一家電子商務網站工作。她說:“‘養孩子’還是‘養事業’,只能選一個。即使你能力再超羣,業務再出衆,離開崗位半年,誰還會記得你?每年成百上千的新紮師妹,稍不留神就是你的職業終結者。”而對於她的同事,同樣遲遲沒要孩子的姜梅來說,養育孩子的花銷更讓她下不了決心。“現在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實在太高。看報紙上說,養一個孩子基本上要將近50萬!”

於是,她們一同選擇了養只貓來寄託情感。畢竟不管是經濟上還是心理上,養貓都要比養孩子輕鬆。每當聽見身邊的媽媽們爲了孩子的問題而大傷腦筋 時,她們就會感慨:“還是養只貓好啊!生孩子除了要照顧他/她的生活,將來還有教育、就業、成家幾道關口。而養只貓最多一天給它弄幾頓飯,陪它玩一玩就可以了。不必發愁找不到到保姆,也不用擔心孩子跟保姆學一口的蘇北口音!”

寵物,母愛的最佳替代

對於沒有孩子的家庭和個人來說,可愛的寵物的確是小孩的最佳替代。不是嗎?它們那麼弱小,那麼依賴主人,就像是不會說話的小孩,需我們付出愛與 關懷。已有的衆多研究都表明:在離婚、單身、鰥寡以及沒有小孩的夫婦中,對寵物的依戀程度都十分嚴重,特別是那些外貌接近嬰兒,具有圓圓的腦袋和小巧的臉的小貓、小狗。

比如28歲的Tina一家和他們的兩隻小貓。“我和我的丈夫都很喜歡孩子,但是由於住房等各種實際問題,要小孩的願望一直遲遲未能實現。爲此,我們收養了‘帥哥’和‘靚妹’。當時它們只有一個半月大,我們盡情地溺愛它。從這點上說,它們就相當於兩個小孩。”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夏翠翠解釋:“繁衍是生命延續的終極方式。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生理的成熟,繁衍的本能會激發人們尋找釋放母愛的出口。撫育另一個生命成爲一種獨立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在我們與父母或伴侶的關係中並不能得到滿足,但在小小的寵物身上卻恰好可以實現。”

心理學專家朱建軍也認爲:“從心理意義上講,寵物就是一個‘更好養的孩子’,與小孩子有很多相同之處。首先,寵物幾乎沒有高級思維活動,和小孩 子一樣單純地依靠感覺生活,很容易讓人感到放鬆;更重要的是,它們和小孩子一樣,絕對地依戀一起生活的撫養人,讓人感到完全的被依賴、被信任。”#p#副標題#e#

孩子到來之前的一次演練

寵物經常能夠喚醒和它一起生活的人的各種情感,這種強烈的情感甚至會激起人們生育孩子的願望。

目前,張欣正驚歎於“寶兒”給她帶來的巨大變化:“我曾經非常看重一個人的獨立和自由,所以一直堅持不要小孩。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總讓我們感到 對自己的將來都難以把握,又憑什麼敢爲一個完全依賴我們的孩子負責到底。但是,收養了‘寶兒’以後,我逐漸明白——原來對於我們深愛的那個生命,獨立和自由根本不是什麼障礙,也用不着等到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好。這些年,我們很久沒去看過電影,和朋友吃飯的時候也着急回家。現在,我逐漸相信自己具有愛一個生命 的能力。甚至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該要個小孩兒了?”

夏翠翠分析:“如今正直婚育年齡的年輕人,剛好是我國獨生子女的第一代。社會大衆常常批評這一代人過度自我中心、責任感缺失,卻忽視了另一個問題——實際上他們對於自己是否能夠‘爲另一個生命負責’,十分缺乏信心。而飼養寵物恰恰可以幫助他們在日常瑣碎的關愛付出中重新確立這種信心。”

法國動物心理學協會成員,獸醫拉倫特·科恩(Larent Kern)也同意,飼養小動物可以幫助人們在孩子到來之前進行一次演練。他說:“在小孩出生之前,那些沒有養育經驗的年輕夫婦,可以以飼養寵物的方式接受 最初的教育;而當孩子出生,寵物就成爲孩子的玩伴,幫助發展孩子的社會性和想象力。”

與其說代替,不如說補償

很多千辛萬苦爲人父母的人,免不了都會質疑“寵物替代孩子”這句話。畢竟,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怎麼能用貓狗就“代替”了呢?根據法國一項長達12年的研究,把寵物當作孩子的替代品,只屬於一些情況十分特殊的人羣,比如不能生育的夫婦或同性戀夫婦。

朱建軍說:“寵物和孩子當然不一樣,但是對於那些選擇不要小孩兒的人們來說,寵物的確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情感寄託對象。

養寵物和養孩子,沒有誰好誰壞的問題。寵物不會說話,不能真的像孩子那樣交流,但是它們永遠也不會像已長大的孩子,急迫地離開我們的懷抱。”

實際上,在寵物與孩子之間,與其說“代替”,不如說是一種“補償”。現實中沒有人會真的思考“要孩子還是要寵物”這個單選題。更多的時候,是因 爲各種各樣複雜的原因,有些人不願意,或者說不敢養孩子,所以纔去在寵物身上尋找寄託。比如37歲的聞靜,她在6歲的時候經歷了母親的意外離世,成年後決 定終身不要小孩。在她看來:“我真的沒有把握可以永遠不會出意外,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也可能經歷那一種痛苦。”

對已經是10歲孩子的媽媽,42歲的王麗穎來說,她已經能夠理解爲什麼有些人可以視寵物爲孩子。她說:“當初,我在孩子半歲大的時候,因爲工作 的原因,把孩子送到奶奶家。今天,因爲移民的原因,我又不得不把同樣半歲大的兩隻貓咪送給別人。我發現,這兩種痛,是一樣的。”

照顧記憶中的自己

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寵物可以幫助沒有孩子的人們,體驗養育一個生命給自己帶來的成長和滋養。比如,就像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當年的影子一樣,寵物也可以幫助我們修復成長道路中遺留的創傷。

張欣曾回憶:“兩年前,我在路邊遇到‘寶兒’的那個晚上,看着它溼漉漉的眼睛,我能感受到它的委屈與傷心,所以就把它帶回了家。其實在我小時 候,我的爸媽就經常把我寄養在同一個大院的鄰居家裏。我也經常在晚上的路邊等着他們帶我回家。感謝‘寶兒’,在照顧它的日子裏,我理解了父母的無奈,因爲 我自己也做的不夠好——每個人都應該被寬容。”

夏翠翠認爲:“寵物的體型特徵和依賴性,很容易使人們聯想起童年時候自己的很多‘未滿足的期待’,特別是一些孤獨、受欺負、需要關愛的記憶。因此,我們在對寵物付出關愛的同時,也補償了那個曾經渴望被愛、被關懷的‘我’。”

“丁克”之後是“丁寵”

全國婦聯對外公佈的最新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的“丁克家庭”已經突破60萬,40%以上的育齡已婚女性不願意生育子女;在近幾年的離婚人羣中,因爲妻子拒絕生育而導致家庭破裂的比例急劇上升,成爲繼“第三者“後又一大離婚主因。

而另一個引起關注的社會現象是:越來越多的“丁克”家庭選擇飼養寵物,替代孩子作爲夫妻之間感情聯結的紐帶,即“丁寵”家庭。

在這些家庭中,寵物成爲家庭的重要成員,“狗媽”、“貓爸”們不惜在寵物“孩子”身上耗費大量精力財力。據有關數據統計,北京人每年要爲寵物花費4 億元,上海人每年在寵物身上的開支高達6億元。而在選擇“丁寵”生活方式的人中,因“養孩子成本高、不如養寵物省心”一項所佔比例最大,高達41%。

《傻狗溫迪克》

女孩在超市裏認領了闖下大禍的傻狗溫迪克。這隻狗既不漂亮也不勇敢,靈性不高又害怕寂寞,但它卻幫助女孩逐漸克服了心理障礙,過上了幸福快樂的 生活。如果你有一些生活經歷,就更能體會這本慢熱小書的味道——原來,一隻狗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寵物教會我們什麼是簡單和快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