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中國“長壽之鄉”造假史

本文已影響2.07W人 

短史記:中國“長壽之鄉”造假史

圖:尋求“養生”者在廣西巴馬百魔洞出水口浸泡身體

文 |楊津濤

最近,因眾多老人湧入爭搶“聖水”,“中國長壽之鄉”廣西巴馬成為了輿論議論的熱點。所謂的“長壽之鄉”,真有什麼“養生”神效嗎?

自古至今

“長壽造假”一直是門生意

1、為謀取福利待遇,中國古代素有長壽造假的傳統

中國向來有敬老傳統,歷朝政府也將長壽老人視為“祥瑞”,給予各種表彰。在北宋,80歲以上的老人,能獲得“加勞酒食”“絹二匹”“臘茶一斤”,及建牌坊旌表的獎勵。在清朝,朝廷會為100歲的老人賜銀30兩,修建“百歲人瑞坊”;到110歲,賞賜加倍;到120歲,賞賜更要加兩倍。康熙、乾隆先後四次召集“千叟宴”,亦有敬老之意。①

由於朝廷重視,老人所在家庭為得到名利,地方官員為獲取政績,少不得上下合謀,人為製造符合旌表條件的長壽老人。北宋時,李守忠到現在的海南省海口市境內任職,他自稱見到楊姓祖孫三人,其中孫81歲、子122歲、祖195歲,顯然違背自然規律。②

為在千叟宴上獲得上次,一些人不惜虛報年齡。嘉慶元年的千叟宴上規定,年齡超過65歲的與會者都能獲得賞賜,超過80歲者賞賜更為豐厚。時任內閣侍讀學士的翁方綱,在千叟宴上自稱66歲,而實際按照他自撰的“家事略記”,當年應為64歲。還有一名李姓老人當年78歲,虛報82歲參加千叟宴;誰知不久朝廷推出新政,如果官員父母超過80歲,官員都要回家贍養,於是李姓老人的3個兒子都被迫停職回家。③

短史記:中國“長壽之鄉”造假史 第2張

圖: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

2、新疆地區長壽老人較多,主要是由老人記憶不準、戶籍不清造成的

新疆地區也以長壽著稱,和田縣拉依蘇村即是有名的長壽村。早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人們就在發現在全國3857名百歲老人中,就有865名來自新疆,佔全國百歲老人總數的22.4%。現在,“最長壽的男性”、“世界最長壽老人”也都生活在新疆。

1985年,“國際自然醫學會”將新疆列為“世界第四大長壽之鄉”——所謂“國際自然醫學會”是日本人森下敬一1970年建立的一傢俬人醫療機構,主營業務為食品、儀器等保健品,並非世界權威醫學機構。該機構從未發表過有關長壽的專業論文。

在新疆被和長壽聯絡在一起後,當時的自治區主席鐵木爾·達瓦買提同意對新疆百歲老人的真實情況進行調查。學者何炳濟參與抽查了阿克蘇市、溫宿縣上報的9位百歲老人,他們最大的140歲,最小的103歲,平均年齡109.3歲。調查後發現,9位老人都未達到百歲,真實平均年齡在85.1歲左右,那位140歲老人其實為89歲。

何炳濟後來撰文說:

“新疆百歲老人較集中的地區,並不具備造就長壽的營養、醫療、環境衛生和其他經濟文化等基本條件。不少百歲老人是由於記憶不準、沒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和健全的人口檔案,僅憑本人與村幹部隨意申報誤成的。”

短史記:中國“長壽之鄉”造假史 第3張

圖:繳納會費即可成為“國家自然醫學會”的會員,得到學會提供的醫療服務

3、樑子島是在政府主導下,島民虛報年齡,人為打造的“長壽第一島”

湖北武漢的“樑子島”曾被譽為“中國第一長壽島”。在官方宣傳中,在全島2400名居民中,有14人超過100歲。原本每年登島遊客不過一兩千人,2001年打出“長壽牌”後,遊客一下激增至20萬人次;2001年全島財政收入200萬元,2004年達到4000萬元。

記者到樑子島調查發現,一位自稱140歲的老人,兒子竟只有50歲,而在派出所的戶籍檔案中,島上沒有一位老人超過100歲。知情者介紹說,“樑子島上根本沒有百歲老人,所謂有14位百歲老人全是當地政府部門給吹出來的。政府規定,當有記者向老人們詢問他們多大歲數時,如果老人回答是110歲,就會得到幾百元的報酬。”在這種激勵下,樑子島上居民向遊客所報年齡,通常要比真實年齡大上十幾歲,甚至更多。⑤

經各大媒體曝光,樑子島官方也承認,“原樑子旅遊公司在旅遊促銷上,對樑子島‘百歲老人’的宣傳確實有誇大其辭,這是一種旅遊炒作”,同時又說“雖然沒通過論證是中國第一長壽島,但樑子島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長壽島”,相關旅遊專案繼續開展。

4、廣西巴馬縣的泉水、空氣、磁場均不存在任何神奇效果,該縣的“長壽之鄉”稱號,系某私日本人醫療機構所評定

巴盤屯所在的巴馬縣,人口僅約30萬,自“世界長壽之鄉”的說法廣為人知後,不斷髮展以養生、保健為核心的特色旅遊。2015年全縣接待遊客338.2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6.17億元。巴馬縣是廣西唯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的縣。百歲長壽老人一樣可以從中直接受益。在巴盤屯村口貼有百歲老人的頭像,及年齡、住址等資訊,遊客們大都會去百歲老人家中拜訪,並送上紅包。每天約有40多名遊客到村中最年長的老人家中拜訪,所送紅包以5元、10元為主,老人每年可收入8~10萬元。⑥

巴馬縣名聲如此之大,也是因為在1991年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定為“世界第五大長壽之鄉”。此外,在巴馬縣的官方宣傳中,將據稱活了145歲的藍祥,稱為“巴馬人”,其實按照清朝史料,藍祥生活在今宜州市福龍鄉,和巴馬縣相距有280多公里。被稱為“中國最年長壽星”的巴馬老人羅美珍,1885年出生,2013年去世,活了128歲。在她去世前的2010年,新華社兩篇不同稿件,分別稱羅美珍“114歲”和“125歲”。按照羅美珍的年齡,她是在61歲生下的兒子,亦是不合常理之處。

圍繞巴盤屯,一個原名“百麼洞”的石灰岩溶洞,被改名為“百魔洞”,被打造為富含高濃度負氧離子,且能“包治百病”的磁療區;巴馬的泉水被認為具有神奇功效,有旅遊組織者專門指導遊客“如何科學喝水”;當地特產的火麻油、泡腳藥、野生靈芝等,都成為遊客眼中的長壽祕方。事實上,儀器測量顯示,百魔洞外空氣中所含的負氧離子反而高於洞外。有的肺癌病人每天喝七八瓶巴馬的泉水,三天後大口吐血,不久去世。⑦在巴馬縣興起的這些養生專案,同所謂“國際自然醫學會”的經營內容高度一致。

短史記:中國“長壽之鄉”造假史 第4張

圖:療養者正在百魔洞裡接受磁療

尋求“養生”,

應關注人均預期壽命

在古代,朝廷喜歡“長壽老人的年齡/數量”這個指標,因為可以拿來渲染本朝“德政”。在當代,民間喜歡“長壽老人的年齡/數量”這個指標,因為可以拿來宣揚“養生”這門生意。

不能說這個指標毫無意義。

比如:有學者按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新疆長壽人口資料不夠準確,不作排列),發現100歲及以上長壽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廣西、海南、西藏、廣東;最低的是內蒙古、河北、江西、山西。按照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100歲及以上長壽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海南、廣西、廣東、新疆;最低的是山西、甘肅、內蒙古、陝西。⑧按照上面兩組統計,百歲老人較多的巴馬縣出現在廣西,及海南接過“中國第一長壽島”桂冠,都確有事實依據。

但是,無論“德政”也罷,“養生”也罷,最直觀的評估資料乃是“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而非“百歲老人的年齡/數量”。

比如:2010年,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人均預期壽命的排行榜中,列在前四位的是上海(80.26歲)、北京(80.18歲)、天津(78.89歲)、浙江(77.73歲)。海南排在第9(76.3歲)、廣西排在第14(75.11歲)、西藏排在最後(68.17歲)。由此可知,百歲老人多的地方,人均壽命不一定長。眾多研究顯示,一個地區人均GDP和人均預期壽命呈正相關,即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們的壽命越長。⑨

香港作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之一,自然環境上無法同早年的巴馬縣相比,肯定也不如海南島,但是2016年香港男性、女性的人均壽命分別達到了81歲和87歲,超過日本,成為全世界最長壽地區。究其原因,不在於空氣中的負氧離子,也不在於泉水的天然礦物,而在於香港發達的經濟,及領先的公立醫療系統——政府負擔著全港41家公立醫院的九成開支。⑩

想要“養生”,還得依賴大城市。

短史記:中國“長壽之鄉”造假史 第5張

圖:2010年,中國各省人均預期壽命

******

註釋

①王彥章:《清代尊老優老禮制述論》,《歷史檔案》2006年第4期;②張廷玉:《子史精華人事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07頁;③朱則傑:《清代“千叟宴”與“千叟宴詩”考論》,《明清文學與文獻第1輯》,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90頁;④何炳濟:《新疆百歲老人及如何入志問題的探索》,《方誌理論與實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誌學會,1990年;⑤史煜國、車安樂:《質疑中國長壽第一島》,《今日說法精華本 2004》,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組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⑥龐武春:《從家鄉到“異鄉”:廣西巴馬巴盤屯的經濟轉變及生活秩序》,廣西民族大學2016年;⑦王昱倩:《巴馬養生神話:“長壽之鄉”的泉水能治癌美容》,網易知道,2017年6月14日;⑧樊新民:《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長壽人口研究》,《人口學刊》2013年第4期;⑨《各地人均壽命差異大!為何京滬過80,雲南等地卻不到70歲?》,財經網,2016年11月9日;⑩陳璐:《迴歸20週年香港何以超過日本成為世界“長壽村”》,《新京報》,2017年6月30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