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一學生的內心自白

本文已影響2.3W人 

我是一名大學生,去年上的大一。第一年的大學生活並沒有給我留下美好的印象,相反,內心的困惑不少。

我的成績不是太好,上的學校也是民辦類的學校。去年高考後,爸爸對我的成績很不滿意,他讓我去復讀,我去了,是在離家很遠的外地。可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讓我感覺很痛苦,也很孤單。我是個很沒有自信的人,在那兒,我覺得像到了地獄一樣,什麼事都不敢自己去做。我很不舒服,最後,我做了逃兵,我死活不願意在那兒復讀。我逃了回來。爸爸沒有了辦法,好長時間都不理我,也不跟我講話,我還是蠻怕他的,他這樣,我也不知該怎麼辦?我不願意復讀,在回來的第二天就去填了專科類院校的投檔表,也是我自己一個人填的,家裡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最後被一所民辦類學校錄取了。就是我現在上的學校。剛到學校時家裡人知道我填的專業並不好,他們給我調了專業。緊接著住宿的問題也出來了,專業調了,可宿舍沒換,我在不是和自己一個專業的同學的宿舍裡,來來去去都是一個人,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的學習內容,各種各樣的事情要我自己去做,我很孤獨,在哪兒都感到很拘束。我沒有朋友,看到那些住在一起的同學三五成群地去做事情,我心裡好難受,開會時我總是儘量坐在後面,一結束會議我就頭也不回地逃回宿舍。我不和任何人講話,老是無法融合到同學們中間去。這樣的獨來獨往,讓我愈發沒了自信,甚至影響到學習。

馬上就要開學了,又到了大學新生入學的日子,經過高考和選拔的激烈競爭,帶著成功的喜悅和嚮往,帶著社會和家長的重託與期望,抑或帶著幾分疑慮和憂傷,我省20多萬考生將跨入企盼已久的大學校門,準備接受高等教育和成才塑造。然而,不少同學在跨進大學校門的同時,會遇到許多不適應。上面就是一位去年剛上大一的學生的心理求助,他講述了自己因不適應大學生活,而帶來的心理困擾。為此,我們邀請了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主任錢煥琦教授,分專題給即將進入大學一年級生活的同學講一講“大學新生的主要心理衝突以及心理矛盾的調節”,讓大家為將來的大學生活做一個心理準備。

錢煥琦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大一新生,置身於新的、陌生的環境之中,獨自承擔起自己的生活、學習重任時,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體驗和感受,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會發現,大學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樂園和殿堂,自身知識與能力的欠缺,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主觀與客觀的碰撞,給大學生帶來了心理上的失衡與重壓,從而陷入深深的彷徨迷失之中。

據一項研究報道:大學生適應不良,抑鬱、強迫、焦慮,約佔30%-60%。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人格特點的差異與應激和自我調適能力的不同,在適應新生活的過程中顯示出明顯的差別性。根據湖北大學心理衛生協會對武漢地區12所高校800名學生的心理狀態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新生從“陷入彷徨迷失”到“走出困境”這段時間,32%的學生需要3-5個月就可以完成;54%的學生則需要1-2年時間,還有14%的學生需要時間更長。據有關方面統計,在近年來因各種原因休學、退學的大學新生中,由於心理疾病而導致休學、退學的學生人數已佔休學、退學學生總數的1/2左右,並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錢教授說,新生進入高校之初的“迷惘”“困惑”是正常現象,它是個體從“平衡狀態到打破平衡、再到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的一種客觀規律;是促進大學生從自我否定到不斷自我完善的必然過程;也是個體在生活環境、生活內容、行為要求變更後的必然反應。但是,如果讓新入學的學生,憑自己的感覺去被動適應,學校不能給以應有的科學引導,讓這些同學一味地迷失下去,就很可能使他們逐步走向和長期處於壓抑、苦悶、焦慮、消沉、懊悔、頹廢等消極的心境之中,阻礙他們身心健康和學業進步,這將很難完成大學階段成長髮展的任務,影響其對社會的適應,影響其事業、人生的成功與幸福。因此要幫助新生們儘快地調整心態,走出困境。

一位大一學生的內心自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