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豆角成長週期施11種農藥 檢測環節全放行

本文已影響2.05W人 

一根豆角被“喂”11種藥 從田間到餐桌一路“綠燈”

媒體稱豆角成長週期施11種農藥 檢測環節全放行

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然而,這些在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的蔬菜,更是和農藥一起度過“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種農藥,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種農藥,剛噴過農藥的蔬菜第二天就被採摘下來,運往市場銷售。

“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追蹤安徽部分蔬菜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後發現,3個流通環節的農殘檢測竟一路“綠燈”,對於蔬菜的農殘檢測,有關部門迴應稱既“管不住”又“管不全”。

1根豆角被“喂”11種農藥菜農“想當然”打藥

“現在種菜不容易,三天兩頭要打藥,基本上沒有不打藥的蔬菜。”正在給豆角打藥的合肥菜農66歲的王明城說,這個月基本上是每天一打,不打藥蔬菜就沒有收成。

老王家種了3.5畝豆角,從4月初開始播種,現在即將下市。在不遠處的溝塘邊,記者仔細地數了數,他一共打了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殺蟎劑等3大類11種農藥。其中,殺蟲劑有7種,如點陣氟氯氰菊酯、功卡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殺菌劑有3種,如田園農博士毒氟磷、中保克毒寶嗎啉胍等;殺蟎劑有1種,如噠蟎靈。

有些蔬菜一天一打農藥,未達安全間隔期就採收。來自廬江的菜農章天保說,小白菜的病蟲害太多,特別是夏天。賣藥的說幾天一打,要有安全間隔期,我們看到蟲子哪能放心,基本上就是一天一打。“有時當天打藥,第二天就採收。”他顯得很無奈地說。

劑量也由菜農自己說了算。和縣菜農戴繼霞說,這幾天,她家的茄子葉子出現蟲害。爲了圖省事,她把農藥經銷商給的聯苯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等4種農藥,混在一起一次性打完了。“現在打藥,還不是全靠自己摸索?反正遲早都要打的,不如一起打了算了。”

超範圍用藥,菜農們已經見怪不怪了。一些菜農說,每次買回來的農藥包裝上,登記作物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種的菜。記者在王大爺打過豆角的包裝上看到,登記作物爲番茄、菸草、蘋果樹等,而戴大姐打過茄子的包裝上,登記作物卻是甘藍、番茄、茶樹等。

合肥一唐姓菜農說,他家的豆角長蟲子,農藥經銷商賣給他功卡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看過登記作物是棉花的包裝後,他問賣藥的,賣藥的說這個可以隨便用。

“想當然”打藥對菜農來說,其實是無奈之舉。“打一次藥差不多要花40元錢,到現在爲止,光買藥就投入1500元了,賣茄子的錢還不夠本。”戴繼霞說,如果沒有病蟲害,誰想打藥?現在病蟲害太厲害了,不打藥蔬菜就要減產甚至虧本;如果有人指導,誰還會亂打,這不是浪費錢嘛!#p#副標題#e#

農殘檢測一路“綠燈” 蔬菜安全難有保證

吃了“想當然”打藥的蔬菜後,安全性有沒有保證?記者從安徽省和縣的蔬菜地裏一直追蹤調查到馬鞍山市蔬菜市場

8月2日,記者來到菜農戴繼霞的茄子田裏瞭解到,爲了治蟲害,前一日她將4種農藥混着一次性打完了,3日早晨採收。然而,在她使用的聯苯菊酯包裝上,記者卻看到,該藥登記作物茶樹、番茄的安全間隔期分別是7天、4天。

“嚴格來講,不按照登記作物施藥的,屬於超範圍用藥,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農藥殘留檢測室主任段勁生說,同時,農藥的安全間隔期,是指最後一次施藥至採收前的時期。若在這個時期內採收,就是不安全的。

那麼,這樣一根超範圍用藥、又完全沒遵守安全間隔期的茄子,從田間到餐桌過程中,會有農殘檢測嗎?記者試圖通過全過程追蹤得到答案。

第一個環節(菜農--產地批發市場):3日早晨4:30,戴繼霞和丈夫到菜地裏摘茄子;7:45,她們將幾筐茄子裝上拖拉機,拉到附近的卜集蔬菜批發市場,賣給了專跑馬鞍山的商販曹老闆。這個環節沒有農殘檢測!

第二個環節(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4日早晨1:30,曹老闆的一車茄子經過一路奔波,到達馬鞍山安民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該市場是安徽省第二大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個環節也沒有農殘檢測!

第三個環節(銷地批發市場--銷地農貿市場):4日早晨3:22,來自馬鞍山香源農貿市場的攤販吳老闆,在曹老闆處批發了25斤茄子;6:30,吳老闆將批發來的菜送往香源農貿市場,開始零售。這個環節還是沒有農殘檢測!

至此,菜農戴繼霞的茄子,歷時約30小時,經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銷地農貿市場等3個環節,沒有任何農殘檢測,“順利”到達消費者餐桌上。

“管不住”加“管不全” 科學“控農殘”體系亟待建立

問題蔬菜的農殘檢測爲何一路“綠燈”?

對此,產地農業主管部門--和縣農委蔬菜辦公室主任柯能忠說,和縣瓜菜種植面積達48萬畝,以一家一戶種植爲主,有的菜農掌握不住用藥頻次、劑量、安全間隔期,我們真的沒辦法管,既“抓不着”也“管不住”。

作爲產地批發市場,卜集蔬菜批發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約2000斤。“我們沒有農殘檢測設備,縣裏面1年能過來檢測1至2次就不錯了。”該市場一位負責人說。

銷地農業主管部門--馬鞍山市農委副主任姚育東說,馬鞍山市場上的蔬菜60%以上是外地菜,安民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是全市最大的批發市場,日均蔬菜交易量近1000噸,它每天抽檢40個蔬菜樣本,但這種大海撈針式的檢測方式,即使抽檢合格了,也代表不了整體蔬菜的安全性。

銷地農貿市場對安民市場的菜全部“放行”。“我們這裏每天交易的蔬菜,90%是從安民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批發過來的。我聽說他們對蔬菜農殘檢測很嚴,因此,我們對安民市場過來的菜都是不檢測的。”香源農貿市場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蔡福庭說。

商務部特聘專家、北京工商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清傑認爲,我國蔬菜生產的分散經營模式,容易造成農戶在種植技術、質量控制等方面沒有優勢,種植技術憑經驗,質量控制憑感覺,最終會導致主要依靠多施化肥增產,多打農藥控制病蟲害,這是低質量蔬菜、問題蔬菜產生的主要根源。其次,單戶農民難以在人員素質提升上投入,加之缺乏質量、安全等方面基本知識和社會責任,導致以上問題出現惡性循環。

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流通與營銷中心主任安玉發教授表示,蔬菜產銷全過程中沒有農殘檢測,與我國脆弱的“控農殘”體系密不可分。一般來說,抽檢應該是建立在批次上的,而從千家萬戶收上來的菜很難確定批次,這種“大海撈針”式的抽檢,往往是無效的。因此,如果不從源頭上加以管控,而僅依靠流通環節的抽檢,對防控農殘超標將起不到實際作用。

爲從根源上杜絕問題蔬菜的出現,安玉發建議,應建立一套科學的全過程“控農殘”體系,着力加強源頭監管,適當設立鄉鎮級檢測站,並給予一定的人權、事權、財權,激發監管活力,逐步增強菜農的科學用藥意識,從源頭上紮好質量安全監管的“籬笆”。同時,對產地農業部門應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度,並將蔬菜的質量安全指標納入當地政府的績效考覈體系中。

周清傑也建議,蔬菜銷地商務、工商部門應增加批發市場在質量檢測硬件投入,對市場主辦方也應實行質量安全的責任追究和獎勵制度。加強對蔬菜批發市場的現場監管,增加質量抽檢頻次,構築批發環節的蔬菜質量安全“防火牆”。新華社“新華視點”來源:新華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