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絲子

本文已影響2.9W人 

菟絲子

別名:菟絲實、吐絲子、無娘藤米米、黃藤子。

菟絲子

性味:味辛、甘,性平。

歸經:歸肝、腎、脾經。

入藥部位:爲旋花科植物南方菟絲子Cuscuta australis .或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乾燥成熟種子。

形態特徵:呈類球形,直徑1~2m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粗糙,種臍線形或扁圓形。質堅實,不易以指甲壓碎。氣微,味淡。

菟絲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外用適量。

炮製: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菟絲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

主治:外用消風祛斑。

菟絲子的配伍

1、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虛損,真陽不固,溺有餘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菟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子(去殼)二兩。上爲細末,酒煮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常服鎮益心神,補虛養血,清小便。(《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茯菟丸)

2、補腎氣,壯陽道,助精神,輕腰腳:菟絲子一斤(淘淨,酒煮,搗成餅,焙乾),附子(制)四兩。共爲未,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鵲心書》菟絲子丸)

3、治丈夫腰膝積冷痛,或頑麻無力:菟絲子(洗)秤一兩,牛膝一兩。同浸於銀器內,用酒浸過一寸五日,曝幹,爲末,將原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經驗後方》)

4、治膏淋:菟絲子(酒浸,蒸,搗,焙),桑螵蛸(炙)各半兩,澤瀉一分。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飲送下。(《普濟方》菟絲丸)

菟絲子的相關論述

1、《本草經疏》:“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氣,復兼四味,《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菟絲子之屬是也。與辛香燥熱之辛,迥乎不同矣,學者不以辭害義可也。爲補脾、腎、肝三經要藥,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者,三經俱實,則絕傷續而不足補矣。脾統血,合肌肉而主四肢,足陽明、太陰之氣盛,則力長而肥健。補脾故養肌,益肝腎故強陰,堅筋骨,暖而能補腎中陽氣,故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者,脾腎虛而生內熱,津液因之不足也,二髒得補,則二病自愈。寒血爲積者,勞傷則血瘀,陽氣乏絕則內寒,血隨氣行,氣弱不能統血以行,久而爲積矣。凡勞傷,皆脾、腎、肝三髒主之,肝脾氣旺,則瘀血自行也。”

2、《本草匯言》:“菟絲子,補腎養肝,溫脾助胃之藥也。但補而不峻,溫而不燥,故入腎經。虛可以補,實可以利,寒可以溫,熱可以涼,溼可以燥,燥可以潤。非若黃柏、知母,苦寒而不溫,有瀉腎經之氣;非若肉桂、益智,辛熱而不涼,有動腎經之燥;非若蓯蓉、瑣陽,甘鹹而滯氣,有生腎經之溼者比也。如漢人集《神農本草》稱爲續絕傷,益氣力,明目精,皆由補腎養肝,溫理脾胃之徵驗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