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痛經很大可能是病 千萬不能忍

本文已影響2.03W人 

子宮內膜異位最明顯的症狀就是不正常的經痛,但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警訊。因爲很多妹子都以爲是每個月要來的“好朋友”,一忍再忍,而沒有特別注意。殊不知,這與經痛有着天壤之別。如果你有以下幾個徵兆,那麼你一定要留心了!

嚴重痛經很大可能是病 千萬不能忍

子宮內膜異位症表現症狀

(1)痛經: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典型的症狀,呈繼發性伴進行性加重,常於月經來潮前1~2天開始,經期第1天最劇,以後逐漸減輕,至月經乾淨時消失。嚴重階段疼痛難忍,甚至止痛劑加量亦無效。疼痛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竈內部出血刺激局部組織炎性反應引起。同時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竈分泌前列腺素增加,導致子宮肌肉攣縮,痛經勢必更爲顯著。

(2)月經異常:可以表現爲月經過多或者週期紊亂。造成月經異常多數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卵巢功能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可以發生卵巢功能失調,如排卵異常等

(3)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常伴有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中,不孕率40%~50%。主要是因爲子宮內膜異位症常可引起輸卵管周圍粘連影響卵母細胞撿拾;或因卵巢病變影響排卵。

(4)性交疼痛:子宮直腸陷凹、陰道直腸隔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引起性交痛(深部觸痛),經期排便次數增加、疼痛(裏急後重)。

(5)尿頻、尿痛、週期性尿血:多見於子宮內膜異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頻、尿痛症狀;侵犯膀胱粘膜時,則可發生週期性血尿。

(6)大便墜脹疼痛:一般發生在月經前期或月經後,患者感到糞便通過直腸時疼痛難忍,而其他時間並無此感覺,爲子宮直腸窩及直腸附近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典型症狀。

嚴重痛經很大可能是病 千萬不能忍 第2張

子宮內膜異位症原因

(1)腹膜和卵巢上皮具有轉化成與子宮內膜相似的潛在能力,當遇到某些刺激後就轉化成異位的子宮內膜。

(2)子宮位置不正。正常子宮位置爲前傾前屈,以利於經血流出,若子宮後傾後屈,特別程度較重者,容易造成經血流出不暢,積聚子宮腔,使子宮腔內的壓力增加,給經血逆流進入腹腔創造了條件。

(3)經血流出受阻。破碎的子宮內膜隨着經血的倒流進入腹腔或進入子宮肌層並種植在那裏。卵巢功能異常。

(4)多次流產、剖腹產手術。多次人流手術可使子宮腔內壓力改變,子宮收縮,很難避免子宮內膜碎片和血液通過輸卵管進入盆腔。剖腹產手術也增加了將子宮內膜種植在子宮肌壁、盆腔、腹壁等部位的機會。未嚴格掌握放置宮內節育器的規定及術後併發症處理不及時,均可增加經血逆流、子宮內膜種植的可能性。

(5)遺傳因素子宮內膜異位症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和家族聚集性,有家族病史的人患此病居多。

(6)經期性生活、性生活頻繁。月經期間盆腔充血子宮較爲敏感,收縮頻率和強度增加,若不注意情志調理過分激動,劇烈運動、緊張易怒、勞累過度、焦慮恐懼、體位突變;特別是經期性生活的話,會容易增加經血逆流的機會和血量。

(7)壓力過大、免疫力差。長時間精神壓力過大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人體內分泌調節,另外,免疫力較差的時候很容易使內膜組織在體內流竄與附着。

(8)生殖器官異常。主要包括先天發育異常和後天失誤造成,先天發育如子宮閉塞,陰道橫隔,未成年女性膜閉鎖等。後天可因人工流產,宮腔、陰丵道手術,陰丵道用藥等,形成宮頸、宮口、陰丵道、陰丵道口粘連,經血不能排出體外,宮腔內的壓力增高,導致經血逆流,進入盆腔。

嚴重痛經很大可能是病 千萬不能忍 第3張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易發人羣

①月經初潮年齡早的女性。初潮早增加了經血倒流的機會。

②月經週期短、行經時間長者,亦增加了經血倒流的機會,易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症。

③痛經或原發性痛經可使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率增加,痛經程度越重,發病危害越大。因爲痛經者在經期時子宮收縮增強,子宮腔內壓力增加,增加了經血倒流的機會。

④經期從事跑步、球類或游泳等活動,易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這與經期劇烈運動時體位改變有關,同時,經期盆腔充血,子宮腔內張力增加,易使經血倒流,而引發子宮內膜異位症。

⑤不孕女性易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妊娠對子宮內膜異位有治療作用,孕與不孕兩者差別顯著。孕期沒有了月經,就沒有經血倒流問題;同時因大量孕激素的作用,異位的子宮內膜會發生蛻膜樣改變,甚至壞死蛻變。

⑥如吸管拔出子宮頸口仍帶負壓,易促使子宮內膜碎片和血液通過輸卵管而進入盆腔,引起子宮內膜移植而發病。

⑦放置宮內節育器者,月經量增多,增加了經血倒流的機會,也是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因素之一。

⑧月經期騎自行車能促進經血倒流,特別是後傾子宮,影響經血暢流,加之騎車對盆腔會產生一個均勻、緩慢、持續的振動,會使經血倒流,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

⑨人體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清除經血倒流入盆腔的子宮內膜組織,使子宮內膜在異位種植生長而發病。

⑩刮宮產、足月陰道分娩後用紗布清理子宮時,也易將子宮內膜碎片帶入腹腔、會陰切口或破裂口處種植而發病。(參考:女性健康百科知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